“鸡鸣以前,你要三次不认我。”跟着电影,回了一次家。从普世大众的世界杯直播与大保健现场,抽身而出,奔赴处置惩罚死亡。携侄子归乡,吸入早已稀薄的记忆瘴气,云上日子,雾中风景,幻梦墓园。越南也有海拔,以至灵魂亦有高度差。唤醒沉睡观众的媒鸡,总来那套话术的老阿婆,翩跹的金色蝴蝶化蛹结茧,是谁翻山越岭,经过漫漶泥泞,只为投入那清浅溪涧的溘然长梦。而一个长镜头,一趟乡野骑行,水牛群与小铜鼓,一位老者,在模糊的天色中,化为清晰的面目面貌,讲完他的一辈子——夫复何求。
很惭愧,暂时没找到比这位更好睡的东南亚导演,所有睡醒出去的人只记得啊,开头倒也还不错
路……邊……野……餐????
#7thPYIFF# 很厉害的ASMR大电影,导演特别很是会拍。治疗失眠有奇效,属于那种一不小心眯着了再醒过来可能这个镜头还没结束的那种。中间还有公鸡打鸣叫醒服务,特别很是贴心。
5.7/10 #NYFF61 当下新创作者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应该则是在数十年数位成熟的电影作者之后该如何寻找Slow Cinema的新标的目的,此片显然更类似于一种杂糅而并未呈现任何使人惊喜的地方,当然能察觉到如阿彼察邦蔡明亮毕赣等人惯用的手法和设计,但导演显然也试图经由过程一种近似公路电影变体的手段来“偶遇”不同的元素去借由历史/战争/伤痕/信仰等元素构造一种“追寻”的惯性,可惜的是毕竟其实不令人信服,而是沦为氛围的塑造,缺乏真实的质感和灵动,更鲜少目睹真正击中心灵的瞬间,或许也是因为语焉不详。有关动物的魔法/超自然性似乎是全片最有意思的元素:正如他向侄子展示的扑克或手绢魔术,那些忽出现忽消失的金鱼,斗争或争宠的鸡,落满树如花朵般的白色蝴蝶。
No.10006。7th PYIFF-卧虎最佳影片,前入围2023戛纳双周并获电影节金开麦拉奖。本届平遥真实的王者神片,有着足以碾压所有其他影片的魔幻视听构思。数了一下全片一共68个镜头,其中八成搁到本届随意率性一部影片里都是华彩段级别的强大视听设计和呈现,充满了各种精心调度的复杂长镜头,其中尤其以第25个镜头为最(去给寿衣师傅送钱并听他讲故事那个镜头),简直是惊掉下巴的超级长镜头(据说排练了3周!!),此外还有颇多走位飘忽,360°接180°环移再接摇+移乃至加上变焦之类的奇幻调度。如果毕赣构思中的《路边野餐》能按照(一定程度上的)工业标准实现,大概是这部影片呈现出来的状态;导演应该也是颇受毕赣(以及邦哥)的影响,虽然时空观念上毕赣更胜一筹,但完整性和完成度上范天安还是要更好。#年度十佳#
#MIFF# 慢電影俱樂部又添一員,在畢贛5年沒有新片的日子裡,國際影壇再度發掘了有潛力的新銳創作者。這片應該看大銀幕,看線上對影像魅力絕對有折損,希望下半年的平遙、香港亞洲或海南島會選這部片
镜头在林中路向牛群缓缓接近,牛好奇地注视镜头,同时感觉到了慌乱,然后马上剪到了打雷的雨夜。不到一分钟的戏,可以证明导演是个挺不错的作者。
在越南乡村的神秘景致中,展开了一场主角的回家之旅。这段旅程反映出人类灵魂的维度,他所忽视的信仰和他所憎恨的生活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冲突。拍摄是戏剧性的,但强调情感,有许多描述宗教的场景反映了导演对灵性生活的明白。长镜头和时长拍到这份上,也有些诗意了。
miff4 这辈子都不想再看文艺片了,在电影院坐了3个小时,陷入了无数次的沉思,包括了我为何要看一只鸡打鸣十次之后与另外一只鸡掐架了起来,我为何要看男主完整地骑摩托骑过整个村庄和村路,我为何要完整看完一个舌吻和一次撒野尿,无解,导演致力于把一小我私家干什么完整地拍出来,就好像时间不要钱,如果这样我也能拍电影,以致于最后希望男主淹死在小溪里,好快点结束这部日记式电影。整部片子最好之处是简介,写得很玄乎。
4+,第一个镜头从球场转向大排档,暗涌的环境音,一度以为会拍超验,但随后的走势都指向迪亚兹与毕赣,混杂了前者的时间延拓与后者的空间潜行。局部情境有一些刻奇,也显得斧凿感强,但却仍然可以说是惊喜之作,人物情绪在时间流转下溶解于环境中,隽永的呈现。
C+/ 有些时刻总以为会滑向过于严肃或圆整的情境,但总是能经由过程恰如其分的幽默感或是画外元素的浮现让叙述重新打开口子。与此同时,黑甜乡的口子却变得愈发隐微,甚至成为开麦拉展露自身在场的契机。于是黑甜乡或想象成为缄默沉静者凝视、言说乃至制作的时刻。可惜整体仍不太均匀,有些段落的调度和剧作结合得其实不那么奏效以至于难掩贫乏。
在黑甜乡和回忆中寻找信仰和灵魂,作为一部处女作有不少神来之笔,但整体性稍显欠缺
此生无法与东南亚导演和解。极度考验观众耐心的作品,声效的堆叠仿佛催眠asmr。我观影体验:什么混剪空镜头大全(
7.0。美學依舊沿襲塑造東南亞潮濕、泥濘的氣候特徵,以個體心境切入在地的神秘主義探訪和作為根源的族群傷痛。場景設計存在模仿帶來的刻意感,但能夠較好實現單一鏡頭內部的時間變化,並給予觀者較多沈浸的空間。以Faith為核心暗埋的文本則稍顯幼稚,看到結尾反而略失望。
与其说是一场寻找信仰的漫游,倒不如说是对越南黑暗时代的一次回首回头回忆:拨开一段段被遮蔽的历史,收拾整顿一团团被切开的血管,如梦似幻,人不知;鬼不觉已然伤痕累累,根深蒂固。整体观感如阿彼、似明亮,一代人有一代人的slow movie。倒不觉得导演有在刻意模仿毕赣,如有神似处,也大概来自毕赣学习的源头。还可以与本片相类比的,许是安哲。既然有各种珠玉尤其是《记忆》在前,早已不觉新鲜,甚至进入了slow movie的观看倦怠期。何况,即便作为意义大于内容的勇敢之作,内容还是比较单薄,影像流动性也显得不足,有种沉滞的灵动感,换言之,匠。当然,是匠气,也是匠心。有几个镜头设计逻辑和《逍遥·游》一致,看时间应该纯属巧合,但无意间看到了两位导演的处置惩罚,还挺有意思。总之,这类电影似乎不太适合在平遥观看,理想场合还得是资料馆。
跟很多新导演一样,前半段的调度在构思和执行上更严谨,后面有些地方就凭感觉拍了。作为慢电影这种气势派头,导演做的很棒,用大量生活细节和低密度的叙事节奏把电影变得很慢,在一个个长镜头里带着远离故土的人重回再也回不去的故乡。
充分感触感染画面和影像的魅力,有很多空费时日的超级长镜头,故事性偏弱,是种不明觉厉的“好看”……
又一个邦子邦孙。相比阿彼察邦而言,文本上多了关于基督教的评论辩论,但语法上毫无拓展,只是闲笔更多,叙事密度更低。视听语言很成熟,成熟到有点无聊。而且片长也太长了,剪掉一个小时我估计能打四星。
视听收拾得特别很是得体,舒展有度,只是文本简单了点。
切实其实很多多少人中途退场,不吃这套……美到无言,长镜头内的运动似乎在竭尽所能,同一景内随着环境光的变化的感光度曝出荧光表针 (吹灭烛火) 、司仪老师傅 (随着推镜被屋檐遮挡) 、修女女友 (环形摇镜从顺光变逆光)。婚礼从由观众默认的隐形摄像师 (戏),到因他人打断而显形的摄像师 (戏中戏),到因快退回放而暴露的剪辑师 (戏中戏中戏) 三层以极快的转换小小地挑逗了观众。人物在时空中穿梭,情节在黑甜乡现实间徘徊。
其最大的价值在于,那一代电影人已经逐渐离开我们时,能看到传承和延续(而不单单是模仿。
越南乡村,景观式电影。联想起菲律宾导演拉夫·迪亚玆的影片,潮湿的东南亚叙事,下不完的雨,与人物的游历行走。事实上,本片呈现了一个普通、极简的故事,用镜头,延长了3倍时间。关于缺失的信仰和寻找。处女作成色,很不错,导演对空间结构和摄影的把握、控制力,太强了。固定机位,长镜头摇臂。对于窗框、门框的使用,用到了极致,形成为了前中后景的层次感。本质上,本片属于小镇青年返乡游历对话片。青年导演处女作,多呈现该体式格局的游荡:逡巡时的对话。底子逻辑还是公路片。越南潮湿、氤氲的自然环境,为本片的摄像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镜头捕捉了历史、街道城市,宗教信仰,等等,诸多个面向。绿油油的群山丛林。故事散漫,但镜头语言精致,细腻,看得出导演的才华,进行了细致的设计。3小时,突然觉得也不太漫长了。
【平遥影展展映】中国首映。虽然也是慢节奏带有诗意的那种城市漂泊青年回到故乡的题材电影,但真是拍得清新脱俗,并没觉得有三小时那么长。影片让人呆若木鸡的时刻很多。开场的不俗长镜头就技惊四座,其余长镜头时长之长,调度之复杂,水准之高亦让人赞叹不已。戛纳电影节金开麦拉奖名不虚传。几次魔术表演也安静而惊艳。更令人啧啧称奇的是,除了小孩演员,片中的鸟,鱼,鸡,牛,蝶等动物竟然同样神奇地可以或许进行精彩的演出,仿佛导演在用意念进行调度和指导。观影时想到了毕赣的影片,不过影片也有独特的越南人文、婚丧和宗教文化,还有战争的历史。太厉害了。四星半
错误谬误和优点都很明显,巧思的视听在后段愈来愈找不到坚实的内核作附着,以致很难像《路边野餐》结尾一般形成一种整体的回扣,让整部电影的运动完成一个注脚。但仍然在很多段落中都特别很是受用,学到很多,调用开麦拉本身的特性实现某种特效,随着镜头推近,开麦拉自动感光增强,原本处在暗处的人物显影,极弱的夜光钟表指针现形,不正是另外一种电影中反复把玩的魔术吗。
在一个半小时的时候,公鸡打鸣,叫醒观众们——该看下半场啦~
PYIFF7th
街角一场严重的事故孩子却毫发未损,乡间一场时空的幻梦我却几近沉沦。做按摩的技师助人返俗,做寿衣的老者渡人往生。手掌不是鸟儿的巢穴,泥土才是。魔法不是金鱼的归宿,鱼缸才是。摩托车在泥泞里穿过越战结了痂的疤,寻找弃了家的兄,在雨后见万千白蝶结下金茧,在溪泉旁边陪伴复得追回的时间婴儿。
结尾处,Thien悄然默默地躺在溪水中,似乎在沉思,仿佛被流水潺潺的智慧所吸引,为他揭示了长久以来难以捉摸的问题的答案。
平遥2023最后一部。影片三分之一处的那个惊人长镜头结束之后,再次回到青年导演沉迷黑甜乡、回忆、返乡叙事,以及不知节制的老路,把前段积攒的好感消耗殆尽。
3.7
第七届平遥影展第15部。大师风范,未来可期。
《深空》姊妹篇,但因为描绘疫情状态,《深空》空得能让人明白的,而本片不晓得为什么一定要慢到这种程度,只觉得跟《小世界》一样心计心情,(只不过心计心情水平不高,)内容为形式服务,这是对slow movie的abuse。
能设计出一部这样的电影是幸福的。@PYIFF
7th PYIFF 又臭又长
最近的焦虑日子里睡得最安稳的一觉
我想在影片里看到阿彼察邦和毕赣其实不代表导演在模仿,答案在今天这部晚些的《狗神》映后得到:吕克贝松说,是伤痛。更聚焦在亚洲视听语境下的痛苦悲伤,和灵魂、和梦有关的交织,让影片在时空里相似起来。他们都在梦的入口谨小慎微,擅长下雨的亚洲季风带给记忆一些高饱和绿色的隐蔽的地方。人们多缄默沉静且良善,连接过去的伤疤和未来的梦醒。不愿意打断的长镜头,正是连接的语言。金色的蚕结了茧房,等待它们的是长出翅膀、繁衍和死亡,或被纺织成衫和死亡,而选择权其实不属于茧内正在蜕变的蚕。一路上拾得略带遗憾的美梦,也许是安抚伤痛的一小剂药膏,它治不了根本,却能暂缓表面的疼。唯一的错误谬误,是过于精准的摄影和调度抢了风头,虽然这让画面有滋有味,但如果能隐去些就更好。
【B–】和毕赣的向性实在太大,但也在地化地进行了时间与内容的延拓,文本沿袭神秘主义的模糊特性,舒适的沉浸感。
#7thPYIFF No.7 一个景框中的层次丰富,形似侯孝贤;文本内容容纳了婚礼、葬礼、找寻、爱情、宗教救赎与自赎,神似安哲。
#FNC# 前半段的剪辑思路有瑕疵,多次破坏了影像的专注度,进而削弱了创造美妙情境的机会,后半段逐渐柳暗花明,把刻奇有机转化为侵入的视角,并终于找到了人物与景观间的适配距离,以及合适的呈现角度/速率;十全十美是对黑甜乡与现实的边界界定及相关提示性信息(比如主角的魔术表演/结尾突然的通感设立建设)过多,既然已经把核心表意的模糊性做到这种程度,何不更进一步?另外,很奇怪的发现东南亚国家间的哲学观有很多共通性,今年已经不止一次在东南亚电影里见到类似的表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