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莉莉安在学校旅行时溜走。在每一段行程中,她都会接触到神秘世界:从白人至上主义者到伊斯兰激进分子,从新朋克到清醒的先锋派——他们相互咆哮和狂欢,却对自己的邻居懵然不知。
A/建议美利坚爱国诗人拉娜德雷根据本片创作一首观后感。
戛納似乎就喜歡這樣的美國片(讓我想到《美國甜心》),他們的 stereotypes 不僅對第三世界國家有,對沒有文化的 young country USA 也是一樣的 ⋯ or maybe i am just too old for this? emm but the director is already 45
令人失望。这些像布娃娃一样用来过家家的布景既没有真实的随机感更不存在出逃的破坏力,“大话美国”式的连环画只不过是另外一重维度的少女梦,有了恰如其分的可爱,当然也就有了油渍男人的侧目。Talia Ryder的美剩下扁平的二維,而她本值得更多。
满载着最爱的剥削片元素,《甜蜜的东方》是那种我在戛纳朝思暮想看到的选片。它变化莫测,无从知晓下一刻会发生什么;它神经兮兮,沿着最正典的恶意见意义向外发散,无法遏止的想象力,最新鲜的影像。
肖恩·普莱斯·威廉姆斯当然是一位记录了美国的作者,但到了这里是否过于平均化,过于地“学术”?虽然还是五颜六色的。
胶片质感的公路片让我想到《逍遥骑士》,但那部是自我放逐以及这种放逐情结最终的破灭,这部是自我塑造,经由过程奇异(但却特别很是现实主义)的adventures找到生活的锚点。Talia 游走在各种奇形怪状的男人、帮派、邪教组织里,从头至尾都浸泡在showing off,说教,血腥暴力,控制和占有欲里,但总是可以或许无伤地逃离一切,用一种极为天真和轻盈的狡黠消解了各种男性符号喜欢开头女主注视镜子的镜头,还有背景放的dreampop。映后Q&A Talia也来了,还问了她一个关于自身角色转变的问题,本人好美好有亲和力(她好像Winona Ryder我一度怀疑她俩是母女)可惜没合影哈哈哈
开头十分钟强度极高。这只能是不可维持的吗?这样美丽的文体混合是困难的,而“类型片”的“类型”混合则显得简单、讨巧(并且有些愚蠢):于是,电影接下来很快陷入“捕捉焦点”和“失去焦点”的疲惫循环;对于这种粗糙的picaresque,我们看来只能寄希望于小的意见意义,比如每一个故事向后携带的遗迹……不,这算什么。到最后我们只能听音乐,并找某些漂亮的镜头。// B
9.0/10 #ifc 经由过程对呢喃核与公路电影的共构来灵动且不失冒犯性地对当下美国东部的为人熟知的左翼环境或印象进行破除并重想象,近似于更带有具体的历史/社会指向与面目面貌的班宁的美利坚合众国,而本身却其实不偏向任何其途中展现的极为强烈的观点或宣言:酷儿身份,白人至上主义,非裔/女性主义与基督教,与伊斯兰社群,与之相对于的则是经由过程女主的游离观察和漠然参与来完美侧写出新媒介环境下千禧一代对话语纷争的疲惫和麻木,并随时准备以周旋和闪避的姿态去面对或回应,正如同影片中时常出现的氛围性极强的不失诡谲或迷离的配乐,去契合摇曳的镜头与粗糙的颗粒质感,来维持高度可被辨识的现实与类型化的虚构之间的缝隙,以便于完成对城市地形与人文地貌的重描绘。即便经由过程女主的面庞流露出疲惫与必要的呆滞,此类中立且模糊的绵延视角在当下极为不足为奇。
有趣的方法论,类型拟人化,外部环境器皿化,在此种语境内,看似最真空的主角反而给出了最直接的情绪反射,每一次类型语气的变化都是内在感知的传递,片中也明确给出了相关定义,即“Random”;这或许才是高明的人物写作模式(反例就是那些以“剖析人物”为起点却最终只创造出被客体化的主角的作品);同时,影像形式其实不主要作用于媒介自反(甚至片中片的部分也只是对美国独立电影的解构),反而作用于压缩时空关系,可以类比的大概是《岛屿上的煎熬》中对长焦摄影的使用,那些对文化流变与多元政治议题的脉络梳理被装进了“爱丽丝梦游仙境”的无序冒险,经由过程一个切片便能井蛙之见的看到那些从过去到目下当今到未来都不曾改变的问题,并最终以冷观视角踏入这片河流,落脚点不是沉醉于虚幻,而是现实的构成体系本就如幻梦成空
这个叙事的自由度切实其实震惊,空间切换足够意外又足够顺畅,实现了正统类型杂糅电影难以企及的目标,刨除完整的叙事逻辑包袱,随着进入又离开剧组,中途完成好几次类型的转向,实现了梦一样的旅途游荡。
2020年代的《逍遥骑士》与《爱丽丝镜中奇遇》。当旧有的以圣丹斯以及A24所代表的“美国独立电影”不断主流化与同质化,本片几乎代表了一种新美国独立电影的诞生,不仅制作本身彻底独立于旧有体系,更能跳出自怨自艾的叙事话语而做到真正反建制的表达
America, F**K Yeah!
3.5
4.5 这啥,亚逼戈达尔?莉莉安既是主人公,也是创作者的纯洁之眼,像一个游荡的历史孤魂,观察着八怪七喇的后生们。不评价,不判断,一切尽在不言中,看似去政治,其实满眼都是政治。最后一句 everthing will happen! 是谐谑的点睛之笔。SPW给出了几乎是从未见过的美东影像(还有从没听过的亚逼声音!)。年度十佳备选
These men just keep talking at her don’t they lol (except Jacob Elordi) 3.5
原来爱丽丝奇遇记放到今天会变成一部所谓的公路片。奇趣搞怪,气势派头很像卡通片,还蛮喜欢,
原来是第一次看双周的电影(起码是第一次去双周的场地),Talia Ryder颜粉福利
8.9 一则美利坚童话,迷醉的摄影将观众拖入情景的真空,她徘徊于多种语境之间,却从不陷入其中,在纷乱与不安之中逃向下一个出口,即便可能根本没有出口可言。
7.5。以膠片質感的復古影調重構一出70年代的愛麗絲夢遊仙境。旅途始於DC孌童地下室的著名陰謀論,終於電視轉播中的Disco Demolition Night,「美國」這一標籤本身被折射為多元信仰與亞文化衝突、融合進程中的不同面向。在各色光怪陸離衝破了任何觀眾的既有刻板認知的同時,豐富的文化元素填充起細節局部,使得怪誕鬆散的整體仍舊具備相當程度的合理性與情感力量。
It’s such an unique film, but I’m just SO confused…(@ IFC)
打败邪教、帮派、男凝各种American bullshit的只是美神,世界请按美人至上主义运行!
#NYFF61 北美首映应该是有很多片方的人来到现场 让我们这种买票进来的有一种看他们自嗨的感觉 片子本身也给我一种老美自嗨的感觉
大惊喜!如果此刻现象级的是这片而不是芭比…
4.5,胶片影像看起来如同来自1970年代的公路片影像,《甜蜜的东方》测验考试经由过程一种美国式的天真主义——来源于《绿野仙踪》或《我心狂野》——重新审视“文化战争”语境之下分裂的当代美国,它是当代的《阿甘正传》但是却拒绝明确的政治立场,少女Lilian更像是一台不断向外划出逃逸线的机器,和相米慎二80年代的少女影片类似,她弥合了某种一触即发的分裂状态,却又不能不存在于男性的菲勒斯阴影之下,她空无的innocence却恰好例示了一种女性主义,以及对于政治立场的拒斥或延异,在影片之中,所有的男性角色都呶呶不休地向她输出意识形态,却总是被空转,离心。然而作为一部小品式的独立电影,《甜》自然如同它的片名一样,测验考试在当下讲述一个古老的乐观主义童话,对于美国社会的描绘仍然拈轻怕重,几位角色的形象代表性较弱。
8.4
#Cannes2023✤
重看。
(ICA,LFF2023)
那么“剥削”,又那么轻盈和克制,几乎不给你思考的时间
这个面相的美国电影,真的很受欧洲电影节的喜爱。几个故事讲下来,让落幕前的那面美国国旗既讽刺又深邃深挚。
@Cannes2023
只要视线跟不上逃逸的速度,便能继续藏匿在街区的某个角落。
摄影拾起执导筒,果然能确保画面气势派头自成一家;至于参与的演员从Simon Rex到Ayo Edebiri,都似乎大大写满了“INDIE”五个大字母。安排主角上路,有了更多空间来施展自己的技能花样;她跨过这个国度,体会所有的疯狂、混乱与怪诞,并从中毫不留情地对当下诸多事务提出质疑与调侃。会让人有兴趣跟随这趟路程进行下去,但真正完了之后,却没有留下什么。
除了女主角其人外,松散且缺少真实的整体,但主旨和调性的吻合已尽可能填补了公路片模式的固有缺陷。或许因为看到评论里所提及的,观看的过程当中会想起JCM那些内容新潮但形式极其乏力的作品,这无疑是它们的更理想的版本;也会想起Ross Perry,他的成功大致在于总能在威廉姆斯给他带来的形式强度和斯蒂尔曼式的讲述中找到平衡,并且每一部都是不同的平衡位置。《甜蜜的东方》固然没有Perry那样的饱和及充实,至少在细小的局部可以同样摄人。
The paradox of spontaneity
三星半。如果必须要有一种玛丽苏,那塔莉娅·莱德就是最完美的人选。她的美貌和灵动,是Anabelle可以或许随意马虎动摇美国各大邪教、帮派的必要条件。用颜值打败邪恶,挑逗人的虚妄,很有趣的作品。
dcp
4.5 美女跑图有点EO的意思,完全不用在意情节走向,跟着跑就完了!正面对抗男凝太棒了!
哈哈哈哈wtf? ✤Can’t say I like it though~不过好羡慕Talia饭TT 但电影整体就好明显是男的写&拍出来的 (Ayo is gold as always那段真的各种要笑死。记得Q&A导演说她和Jeremy那段本来剧本上只有六句话,成品完全是靠ta们improvise出来的
女主角是真的好漂亮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