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怎么一直在想cecilia的绿裙子
影史上以儿童视角施展阐发的战争片经典太多了,而本片除了声音设计以及Hans Zimmer的配乐之外,只能算平庸。无比怀念那个拍出《羞耻》的麦奎因
Film Fest Gent抢先观看的,女主Saoirse还是童星的时候演的电影就很不错。故事很紧凑,我看了两个小时几乎没有分心。在现实残酷的时候就插叙,以及加入黑甜乡,这些场景结合特别很是妙。
一流的视听,让人有一种特别很是classic的战争电影的观感。但故事实在有点撑不起来,母亲和儿子两条分线故事也失衡严重,儿子所经历的战时历险旨在呈现出人间百态,但每一段都特别很是仓促且肤浅,没有一处可以打动人,几乎成为了流水账。
walter reade, nyc/ nyff62
#2024LFF#【-】百年不修的伦敦地铁就是最大的代入感,麦奎因创作了一个十足的本土故事(他自己解释说是纯粹的Family drama),城市景观角色的本土话梗刻画都有现实感也充满意义。但是问题也是情节和视角已经再也不稀奇,祖孙三人在战争中不灭的“家庭”和双线视角也早就被诠释过。麦奎因的野心在勾勒一幅伦敦战争中的画面,地铁内和火灾场面调度完成都不错。一部带着城市情感和呼吸情绪的私人电影,加上一些关于种族社会问题,大概就是这部电影对于一个外国人来说的印象了✤️
视听语言不错,特别是几场大戏的处置惩罚,偶尔有惊人妙笔,但是整体平庸无聊到糟糕。老掉牙的家庭人员设置,孩子莫明其妙的动机,莫明其妙的灾星一样的体质,过多的种族平等元素。很难想象1940年一个非洲来的黑人在伦敦当上了警察,还能在避难所教育歧视中东人的英国白人说人人平等?最后看孩子和罗南废墟里相拥,我觉得我看了个《唐山大地震》,这片子说是冯小刚和管虎拍的我都信,很难想象这是拍过《羞耻》和《为奴十二年》导演的作品。
徐徐展开的战争残酷叙事长卷;公路片的形式,双主角交织的时空线感觉到导演在剧情片的熟能生巧,结局的视听效果特别很是震撼
逃离童年乐园,亲历战争,歧视,灾难,罪恶,死亡,一晚上长大。视听很在线,主题也很有野心,剧本弱了,情节单薄,双线故事很散,甚至前半部和时代背景都很隔离,后半程急转直下 #罗南在大银幕上真的glowing
#ZFF 20男孩的游历故事线试图描绘大轰炸期间伦敦及外围地区聚拢而又分裂的众生相,但种种议题先行,横七竖八地覆盖了男孩最重要的“回家”的人物动机;而母亲的故事线又被闪回填充,无法做到与男孩故事线相向奔赴或形成双螺旋上升。剧院与地铁几个场景唯美而饱含对伦敦这座城市的情绪。
孩童母亲双视角刻画了一个战时的伦敦众生相,不同的种族不同的口音做不同事情的人,但是孩童视角其实不突出,缺乏心理刻画过于仓促。但是见到了罗南所以选择原谅全球。
一周内看了两部罗南。有些场景的处置惩罚很惊艳,戛然而止的舞会,从海面掠过的战机,几乎没有直接拍摄死亡的片段,总是在暗示。但我的泪点真是愈来愈没救了,看了还是难熬难过。
6.6 关于回归的逃离,重返主流的麦奎因经由过程个体的视角逐渐构建出霹雳战时期伦敦地下的浮世绘,一些因循守旧,一些新的设法主意,最大的问题在于属于孩童的视线几近缺失,而麦奎因也志不在此,真正美丽的片段都处于情节的间隙之间:吞噬一切的火蛇,制造炸弹的女工,直至死亡才停歇的舞会…一种残忍的诗意。(罗南美神啊啊啊啊啊)
NYFF62 closing night. 遗憾没能见到罗南。伦敦的坏天气…
还不如一些颁奖季陈腔滥调文。罗南无关紧要的戏份,建议告麦奎因诈骗
要正视历史,而不是经由过程黑化来美化历史
游记式对战争的切入实为细致,从边缘到大众,但连战争的危机都很难消除人和人的壁垒
2021/11/06 @EYE-✤①
过多元素的堆砌让人无法感知主线的情绪,或许也不存在主线,而吊诡的是每一个片段又特别很是顽强地完整而相互没有联系,很难相信故事本身,就完成不了阅读历史的使命,那放这么大背景进来是为了什么呢?
大概因为没啥期待所以觉得也还行(我也不是麦昆粉,他之前片也没觉高明到哪出)说是讲轰炸但其实还是种族问题,说是讲儿童但其实还是种族问题。轰炸零元购那段挺好玩。小朋友演得挺不错
虽然这类题材看太多了每一年几乎都有 但是这部质量和角度还是不错的
@mk2 odeon
【NYFF62】拍得太直给了,从叙事到情节编排都太直给,在儿童战争片里平平无奇,Steve McQueen在为奴十二载后就变得这么主流平庸了吗……但是我一看战争片就泪失禁的体质还是没变,结尾哭得要死。(Harris Dickinson好可爱呜呜
@NYFF62 they should make it a musical
#NBR#和大部分战争题材不同的是整个影片从孩子的视角去叙述二战,映后麦奎因说自己必须与传统作战,因为他的Hunger,Shame, 12 years a slave,他没得选,虽然有之处切实其实很有意思比如舞厅盛况与轰炸后的反差,不断出现的歌声/琴声与曲直短长影像的交错,可惜整个叙事还是必不可免的落入了一定的俗套,至少结尾俗套的有些苍白无力。
经由过程个体视角来侧写战争的残酷其实已不太新鲜,电影稍显新意的是用孩童/母亲两条线来并行构建战争下的社会百态并杂糅多个议题。孩童的双眼目睹世间的丑恶可见战争对个体的异化悲剧,并带连出战时英国种族歧视的社会裂痕,而母亲所代表的女性劳动者则揭示了战争里不容忽视的女性贡献。只是两条线都有些走马看花,让故事变得比较单薄,缺乏点睛的地方,且粘合度不高稍显割裂
@LFF World Premier|实际上是我会喜欢的题材标的目的,二战+母亲和孩子的视角。但实在叙事上有些混乱,和友出来都拿JoJo rabbit拉踩了一下,后者叙事就流畅又有趣很多。 战争之残忍的施展阐发体式格局是优点之一,凝固在高潮的舞会真是令人唏嘘...(罗南实在是太美.... 志愿者工作刚好错过见到她太可惜了
【阿姆Rilato VU】两个切入点都很珍贵:战争大后方的众生群像、弱者中的弱者的交叉性。前者需要由点及面的全局视角以及敢于呈现历史浪潮中个体实际选择/行动的矛盾、复杂和暧昧性;后者则需要更长期纵深的深入聚焦阐述和强情感冲击力。两种叙事存在内在张力,平衡两者的难度很大。麦奎因远没有波兰斯基的《钢琴家》做得出色,这或许是因为麦奎因在视听层面更擅长惊悚/惊恐氛围的营造(火车桥段特别很是出彩),在需要呈现悲痛、失落、迷茫、绝望这些复杂情绪时显得力所能及。或许是后方相比前线更不适合以类型语言讲述。歌舞桥段,以及罗南的线索对推动主题和渲染情绪没有帮助。观后感是,拍了很多表象但没有一个能促进深层明白,拍了很多情绪却没有什么能击中观众的内心。影片就在两个切口、多种情绪的来回摆动和捉襟见肘中丧失了表达重心。
视听有出彩之处,但总得来说老生长谈,有点儿无聊。
谁能想到一周能看两次罗南(两部都和黑人谈恋爱),还能听到她唱歌跳舞,我知足了。妆容闪回《布鲁克林》,这个Jack怎么也那么帅?))。虽然电影实在无聊得看了好几次表,无感战争片。@eye
everyman,被有些惊艳的开场救火场景抬高的期待迅速转为后续不断的困惑,让人联想到不少有鲜明特点的导演们(工整如唐顿甚至安德森的场景,《1917》式战地奔跑,《泰坦尼克》式的灾难,《东京教父》漫画式的夸张配角设定,比起《悲情三角》显得笨拙和突兀的阶级讽刺,加上反复又浅显的种族矛盾段落和生硬的说教,再掺杂历险,盗墓,歌舞,帮派及不达时宜的幽默元素,如果到后半部罗南像《悲惨世界》海瑟薇在角落边抽泣边唱起歌来也难能可贵,或者说很难在乎了,总之)就是很难联想到举世无双的《羞耻》。
#NYFF62 closing night|声音大到时不时就要吓到从椅子上抖一下✤.. 这届电影节真是…
平庸至极,不知道哈里斯那个角色的意义是?|罗南选片是怎么回事…连烂四部了
比较失望。对种族主义的探讨仅浮在表层,仿佛一番反歧视演讲结束后,世界上就再也没有歧视了。角色刻画缺乏深度,充满刻板印象,推动故事发展的主要动机就是熊孩子做出愚蠢决定。
【LFF首映】究竟是怎么选了这个小男主的我好困惑,很难带入情绪中,狠狠的没留下一滴眼泪。
#NYFF62 为罗南而来 毕竟她没能到现场参加映后 依旧很害怕观看战争片 以为和平很久 其实世界大战也没有结束多久 反对战争 愿世界和平✤
NYFF 62闭幕片 罗南没来 导演只映前讲了两句 电影乏善可陈 最想退钱的一场
低幼向。罗南的发型也不适合她
儿童视角与战争片的结合已不算新鲜,又是标准的属于颁奖季的二战电影,罗南的角色也没啥作用。
#LFF 结束后观众密密麻麻的掌声说清楚明了一切… 跟类似电影比,不如Jo Jo rabbit好看。罗南、伦敦地铁站内避空袭、战争都让我想到赎罪,看了评论确实不是只有我一小我私家有这个感觉。